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救”在身边!我院急诊科走进社区,手把手教你破解心脏骤停、卡喉、烫伤危机

发布时间: 2025-08-23 来源: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

仅有4分钟

每延迟1分钟

生存率就会骤降10%

  孩子异物卡喉千万别拍背,正确手法要牢记“剪刀石头布”口诀。

  烧烫伤后涂牙膏?大错特错!第一时间要用流动冷水冲洗。

  2025年8月21日上午,我院门急诊肖霄科护士长和红荔急诊谢秋艳护士长率急诊医护团队携带专业模拟人、急救道具,走进福田区南天社区活动中心,为20余名社区居民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急救公益培训。

  通过“理论讲解+情景模拟+手把手教学”的立体模式,将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居家烧烫伤处理等“黄金救命技能”送到居民手中,助力更多人从“第一目击者”转变为“第一施救者”。

图片

急救知识“零距离”科普:

“这些技能真能救命”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若家中老人突然倒地、心脏停跳,孩子吃糖果时喉咙被卡住说不出话,或是做饭时被热油烫伤……这种时候,等120赶到可能早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培训现场,谢秋艳护士长和陈春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社区高频发生的意外场景,深刻强调“第一时间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图片

心肺复苏(CPR):

为生命“续航”的关键技能

  针对“心脏骤停”这一最危急突发状况,谢秋艳护士长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警钟: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但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掌握正确CPR技能的施救者,能让患者存活率提升至2倍以上。

  她现场完整演示了“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全流程,还反复叮嘱关键细节:“按压位置一定要找准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必须伸直,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千万不能像‘揉面团’一样敷衍!”

图片

图片图片

海姆立克急救法:

破解异物卡喉的“救命招式”

  面对儿童和成人异物卡喉这一“头号急症”,医护团队细致拆解不同场景的操作差异:“1岁以下婴儿要用‘背部拍击+胸部冲击’组合技——轻拍肩胛骨中间5次,再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则采用‘腹部冲击法’,牢记“剪刀石头布”口诀——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握拳抵住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

图片图片

居家烧烫伤处理:

牢记“五字诀”避险止损

  “烫伤后一定要记住‘冲、脱、泡、盖、送’五字诀!”医护人员特别强调,“第一时间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口15-20分钟降温,绝对不能涂牙膏、酱油或香油!这些偏方不仅毫无作用,还可能引发感染,给后续治疗添乱。”

图片

实操演练让技能“入脑入心”:

“手把手教,练会为止!”

  光听不练都是假把式,为了让居民真正把急救技能学到手,急诊团队特意设置多个模拟场景,一对一指导居民上手实操。

  “按压位置对不对?”“力度够不够?来数一数按压频率!”在心肺复苏练习区,65岁的王阿姨在医生和护士的耐心指导下,双手交叠用力按压模拟人的胸口;年轻妈妈们和带娃的长辈们则围在另一处,主动尝试海姆立克法,对着模拟婴儿练习“背部拍击”。虽然一开始手法生疏,但在医护人员的及时纠正下,大家很快掌握要领:“原来抱孩子的姿势这么关键,手要稳稳托住下巴和头部,绝对不能捂住口鼻。

  “这种培训太实用了,关键时刻真能救命!”有居民现场分享亲身经历:“前段时间邻居突然晕倒,我当时吓得手足无措,啥也不会做。现在学了这些技能,下次遇到紧急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更有居民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能将此类培训引进校园,让急救能力覆盖更多学生和家庭。

  我院急诊医护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更多居民从“不会救、不敢救”变成“我会救、我能救”。让急救知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多一个人学会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多守护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幸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