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2025年6月23日,我院福强院区儿科收治了一名10个月零8天的女婴小汐(化名)。
小汐因“疱疹性咽峡炎、胃肠功能紊乱”入院,初期生命体征平稳,但入院后的检验发现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炎症指标(PCT)显著增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入院第二天突然出现嗜睡、凝血功能障碍(PT延长),病情急转直下,儿科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转入红荔院区PICU,这也预示着小汐出现了比原发病更凶险的问题。
进入PICU后,通过详细追问病史,一个关键细节浮出水面:家长在患儿发热期间(6月22日至23日凌晨)连续4次给予患儿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治疗,每次剂量高达800mg,远超说明书推荐的10-15mg/kg/次标准(以10kg体重计算,单次剂量不应超过150mg)。结合患儿超量用药后急剧恶化的肝功能、凝血障碍及神经症状,PICU团队迅速锁定诊断——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的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
在赵宏霞主任的带领下,团队立即启动“五线并进”的综合抢救方案: 解毒:紧急联系药剂科从市内调配特效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持续静滴; 护肝:联用联苯双酯、葡醛内酯、谷胱甘肽等护肝,促进肝细胞修复; 大量补液:利尿加速药物排泄,多次输注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炎症调控:短期使用甲强龙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做好随时血浆置换的准备。 PICU团队一边积极抢救,一边紧急连夜联系到市外可检测单位完善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为0.6μg/mL,低于急性中毒的阈值(>150μg/mL 4小时水平),考虑检测时距离末次给药已超过30小时,远超药物半衰期,部分药物已经吸收,造成机体损伤,尤其是肝损伤,结合患儿超剂量用药史和典型的肝损表现,仍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急性肝衰竭。考虑到药物大部分已经被代谢掉,血中药物浓度不高,且血氨正常,治疗后肝功能没有进一步恶化,并逐渐好转,故决定不采用血浆置换治疗。 成功救治,患者家属为医护团队送锦旗
经过8天抢救,小汐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AST/DBIL降至正常范围),腹腔积液吸收。出院后仍需继续护肝治疗(联苯双酯+葡醛内酯),并定期监测肝纤维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