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疗特色 > 重点专科 > 中医妇科 > 王俊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中医妇科

高促性腺激素血症

  

  高促性腺激素血症分为卵泡型和无卵泡型,前者主要指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OS),后者主要指卵巢早衰(POF)。卵巢不敏感综合征又称卵巢抵抗综合征,是卵巢内存在正常数量的初级卵泡,但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的性腺功能低下性疾病;卵巢早衰是指小于40 岁的女性因卵巢中卵泡数量减少、耗竭或者损伤而出现的卵巢功能衰退的一种疾病。二者临床表现相似:均表现为继发性闭经、性功能减退、不孕等,常伴有潮热、心慌、失眠盗汗、情绪不稳等围绝经期症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女性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加,同时由于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良影响,育龄女性出现此病的现象越来越多。

  

【发病机制】

  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OS)和卵巢早衰(POF)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一般认为,ROS可能是POF自然病程的早期阶段,且可最终发展为POF。

  1.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OS):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可能的原因有: 卵泡促性腺激素受体缺陷或受体后信号缺陷;卵泡细胞膜促性腺激素信号转导异常;卵巢局部某些调控因子异常, 致使卵巢对内源性和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阻断卵泡发育;体内产生一种对抗自身卵巢颗粒细胞促性腺激素受体位点的抗体。以上原因都可以导致促性腺激素不能有效作用于卵泡,而使卵泡发育停滞。

  2.卵巢早衰(POF):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细胞基因和基因突变)、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盆腔手术、放疗、化疗、长期高效促排卵治疗、环境毒素、精神压力等有关。

  

【临床表现】

  1.月经失调及不孕:表现为月经次数少、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停经后大部分患者因排卵障碍而无生育能力;

  2.雌激素低下症候群:有潮热、心慌、失眠盗汗、焦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部分患者可有外阴瘙痒、阴道干涩、性交痛等症状。

  

【中医审症求因】

  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应属于中医“虚劳”范畴,其相似证治散见于“月经过少”、“闭经”、“血枯”、“年未老经水断”、“不孕”等病证的描述中。中医学认为,高促性腺激素血症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中真阴虚衰,精亏血少;肾病及肝,肝肾虚损而致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女子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近人的研究也表明补肾中药能调节内分泌,改善症状,延缓卵巢的衰老过程。而肝主疏泄,能畅达气机,肝气调达,气血流通,冲任和调,则经、孕、产、乳正常,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并强调中年及生育年龄以治肝为主,即如刘河间所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则从厥阴治之;天癸既绝,则属太阴也”。而肾主生殖,调节冲任,肝肾同源。肾气亏虚,气机推动乏力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均可导致瘀血产生,而瘀血同时又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加重病情,瘀血阻滞,必然会加重气机郁滞,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失去濡养,肾虚肝郁之象加剧。综上所述,本病病机基础为肾气亏虚、肝郁血瘀,因此补益肾肝,兼以活血理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

  1.病史、症状和体征:40岁以前出现经少或月经周期延长或闭经,伴有或不伴有乏力、烦躁、潮热、性欲低下等症状持续半年以上。

  2.辅助检查:①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OS):血FSH水平显著升高,多>40IU/L;雌二醇(E2)呈低水平或正常低值,为排除暂时性FSH、LH升高,有必要间隔1个月后重复测定2次;超声检查: 可见卵巢大小正常,有小卵泡,髓质回声均匀,髓质与皮质面积比例正常,卵泡直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之间无相关性。②卵巢早衰(POF):

  早卵泡期外周血FSH> 20 IU/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 FSH>40 IU/L,FSH水平明显高于LH,多伴E2<40pg/ml;超声下可见卵巢较小或未探及,无卵泡;或行腹腔镜手术中发现POF患者卵巢多萎缩,质硬,条索状。

  

  【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者为多,常见证型有肝肾阴虚、肝郁肾虚、肾虚血瘀型;治疗以补肾调肝为主,兼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临证常选用自拟补肾调肝方加减治疗,由肉苁蓉、桑葚子、枸杞子、 菟丝子、川断、白芍、远志、女贞子、山萸肉等组成,同时结合患者月经周期,适当应用养血活血药物。为探讨补肾调肝中药对高促性腺激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将7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补肾调肝中药方,对照组用西药人工周期,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通过记录BBT及受孕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一个疗程结束末次月经第3至5天采血查性激素六项、症状改善的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对内分泌水平改善的疗效相当(P>0.05),西药组对月经周期的改善优于中药组(P<0.01),但中药组受孕率高于西药组(P<0.05)。

  2.针灸治疗:

  肝肾阴虚型取穴肝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溪、太冲、归来;肝气郁结型取穴肝俞、脾俞、中脘、太冲、合谷、内关、气海、关元;各穴均直刺,施补泻手法,肝肾阴虚型行平补平泻,肝气郁结型以泻法为主。可加用电针联合盆底肌按摩或耳穴压豆(选卵巢、皮质下、肝、肾、内分泌等耳穴)。

  

  【西医治疗】

  高促性腺激素血症患者,首先要采取有效治疗方案降低促性腺激素水平,达到保护残存卵泡、改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环境,使卵泡恢复对促性激素的敏感性,达到复苏卵巢功能的目的。常采用雌孕激素联合疗法或序贯疗法:B超提示子宫内膜<5mm开始服用,出现撤退性出血后,于阴道出血第5天开始下一个周期,停药1周若未出现阴道出血则要排除妊娠后再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外源性雌激素能通过负反馈降低循环中FSH水平, 诱导卵泡颗粒细胞上的自身促性腺激素受体生成,减少促性腺激素对卵泡刺激引起的卵巢抗原合成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复苏卵巢功能的作用,同时通过激素替代疗法,还能消除因体内雌激素缺乏所产生的烦躁、潮热、性欲低下等一系列症状。既往排卵障碍者,还可加用促排卵药物,首选小剂量HCG,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500-1000IU/次,1次/天或隔日一次,共3-5次,使用促排卵药物同时,嘱患者测量基础体温,结合 B超监测以确定是否排卵及卵泡发育情况,指导患者适时性生活。

  

  【临证体会】

  1.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卵泡期以及黄体期运用具有补肾调肝功效为主的中药配合雌孕激素周期疗法,而在阴阳相互转换的排卵期则改用滋阴补肾、温肾助阳兼以活血的中药,与氯米芬/HMG/HCG方案配合治疗起到协同作用,达到改善症状、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从而获得妊娠。

  2.长期应用外源性雌激素有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风险,而中医中药有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它本身不是激素,但能有效调节机体内分泌,提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和卵巢中性激素受体的含量,能使残存的卵泡复苏,延缓卵巢老化,促进正常排卵。在短期内服用雌孕激素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的副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妊娠率。

  

  【日常调护】

  1.尽量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无谓的忧虑与恐惧感,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因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而造成过度紧张的情绪。

  2.注意饮食调理,保证摄入均衡的营养成分,可以帮助女性获得维持生殖系统健旺功能的必要营养。合理搭配优质蛋白质、B族维生素、铁、钙等营养物质,如鸡蛋、牛奶、豆类及其制品、新鲜蔬菜、木耳、海带等。同时还要保持饮食清淡,不要过腻、过咸、过甜,忌辛辣动火食物以降低神经的兴奋性;龙眼百合糯米汤、绿豆汤、赤豆汤等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而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饮食有规律、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食。

  3.保障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宋代的陈抟一辈子住在华山顶上,活了一百多少,皇帝很多次派人向他讨教长生的法子,他不是卖关子,就是端架子,后来被逼急了,就说出两个字:“睡觉。”可见睡眠在养生中是多么重要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