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疗特色 > 重点专科 > 中医妇科 > 王俊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中医妇科

功能性子宫出血

  又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与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同属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临床以前者多见, 约占85%,为妇科常见病。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它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期间的任何年龄,其中育龄期约占30%,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神经内分泌调控异常,或卵巢、子宫内膜基层局部调控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

  正常月经的发生是基于排卵后黄体生命期的结束,雌激素和孕酮的撤退,使子宫内膜皱缩坏死而脱落出血。当机体因精神因素、环境变化、剧烈运动、营养状况和其他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时,则引起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月经失调及排卵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功血患者可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出血多、时间长者常伴贫血。此病患者异常子宫出血通常包括以下情况:①月经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天)或经量过多;②月经周期不规则,且经期延长、经量过多;③月经频发,周期缩短(<21天)。

  

【中医审症求因】

  本病属于中医学“崩漏”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发病机理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致经血非时妄行。其病因多属虚、热、瘀三方面:①因精血耗伤,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因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致成崩漏;②脾气损伤,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③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④瘀阻冲任,血不循经,发为崩漏。

  

【诊断】

  对于功血的定义需排除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存在,包括妊娠相关出血、生殖系统发育畸形、生殖器官肿瘤、外源性激素引起的出血、血液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1.病史、症状和体征:以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为主要症状;或伴不同程度贫血;注意有无上述疾病病史。

  2.辅助检查:借助妇科与超声检查、妊娠试验、激素测定、凝血功能、基础体温测定、诊刮等,首先排除妊娠,以及全身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疾病或器质性病变。

  

【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肝肾阴虚、脾气亏虚为其本,标实者即血热、血瘀;治疗上,明代方约之提出治崩三要法,即: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止血,用于出血量多的紧急情况;澄源即澄清本源,找出出血的原因,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复旧即固本之意,为调理善后之法,以恢复月经周期。①塞流:常采用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之法以治其本,加用少量收涩止血药以控制出血;②澄源:对于阴虚血热证,治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可用一阴煎合二至丸加减;血瘀证者治宜化瘀止血, 可用失笑散合胶艾四物汤;脾肾亏虚者治宜益气健脾,固肾止血,可选用傅山之固本止崩汤加减;③复旧:需补益脾肾以固本,从根本上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排卵。

  2.针灸治疗:

  艾灸双侧隐白、大敦、三阴交可收到止血的功效;脾肾亏虚者加用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百会穴;阴虚血热者加用肾俞、肝俞、太溪、太冲、地机穴;血瘀者加膈俞、子宫、归来穴。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平补平泻之法。亦可采用穴位注射法,选取子宫穴、关元、肾俞、三阴交穴用参麦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以止血、调周期、促排卵为原则。

  1.止血:雌激素内膜生长法或者孕激素内膜脱落法。内膜较薄或少女功血常用雌激素3周左右,停药前5-10天每日加孕酮,避免撤药性出血;出血淋漓不断达1个月或以上者,考虑子宫内膜较厚,或B超示子宫内膜厚度>0.8cm者应用黄体酮10-20 mg,日2次,共7-10天,停药3~7天撤药性出血;或选用炔诺酮片,孕激素使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并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使内膜不再增厚,停药后内膜脱落较彻底。对于贫血者应补充铁剂,长期出血者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出血量大者应配合使用止血剂,必要时行刮宫术以立即止血并有助于明确诊断。

  2.调整月经周期: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或口服短效避孕药,连用3个月经周期。

  3.促排卵:控制出血后,有生育要求者,以上述方法促排卵。

  

【临证体会】

  1.中药止血:出血期间不能单纯以收涩止血中药止血,尤其是炭类药物,不宜大量服用,否则虽或暂时得以止血, 但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得不到改善,便又会大量或持续出血不止,是治标不治本之法。应探究出血原因,属阴虚血热者应于凉血清热之中, 行养阴之法, 但不能过用苦寒, 以免化燥伤阴、耗损真气,使出血更甚;属脾肾气虚者应补益脾肾,使脾肾固摄功能恢复,则血自止。另外,针灸与中药结合的疗法也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它具有疗效好、医疗费用低、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2.祛瘀止血:对于辨证属于体内瘀阻,“瘀结占据胞宫,而致血不归经”者,只要辨证准确,在初期可适当选用活血化瘀止血药物,但此证患者往往是虚实夹杂,故瘀去后仍应注重补虚或寓攻于补,以求虚实兼顾,恢复月经周期,复旧固本。

  3.辨病情轻重缓急:如患者因急性大量出血而出现血崩如注、面白脉促等休克症状, 急宜中西医结合抗休克治疗, 采取输血、补液、止血等,中药可选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或独参汤补气固脱;或行刮宫术,既能立即止血,又能明确子宫内膜的病理诊断。待病情稳定之后,再给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日常调护】

  1.避免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勿过食辛辣燥热及寒凉之品,烟酒以及辛辣刺激食物会产生通血脉、加重子宫出血的作用,故应避免服用,宜选用高蛋白食品或补气养血之品。乌贼骨粉1g开水冲服,每日早晚各1次有助于养阴止血;用乌梅6-10g、红糖适量,入清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去渣后温热饮服,每日2次,有补血兼止血之功;槐花10-15g、白茅根30g一起煎水服用,可清热凉血并止血。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等具有补血之效,另外可适量服用猪血、大枣、红糖以养血。

  2. 出血量多时应适度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出血期间要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卫生,禁性生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