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方某某,女,35岁 ,因 “孕34周,发现母儿血型不合10天”于2020年10月15日初诊 。 患者现孕34周,有咽干,双下肢皮肤瘙痒不适,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2020年10月5日查ABO抗体筛查:IgG抗B效价1:1024。
中医诊断:胎黄
辨证: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母儿血型不合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安胎
处方:
中药:茵陈30g 栀子10g 黄芩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参15g 炒白扁豆15g 土茯苓15g 山药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二诊:2020年10月29日
患者诉咽干缓解,双下肢皮肤瘙痒减轻,10月28日复查ABO抗体筛查:IgG抗B效价1:256。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安胎
处方:
中药:茵陈30g 栀子10g 黄芩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参15g 炒白扁豆15g 土茯苓15g 山药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按语】
患者,女,35岁,因 “孕34周,发现母儿血型不合10天”来诊。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双下肢皮肤瘙痒。辩证为湿热内蕴。中医是以症状病名,无“母儿血型不合”的病名,依其症状,可归为“胎黄”“胎漏”“胎动不安” 等范畴。王俊玲主任认为“湿、热、瘀”为本病的致病关键。患者往往多湿多热,湿热蕴阻胞胎,冲任受损,胎元不固。 因此,应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方用茵陈蒿汤及茵陈五苓散加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其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栀子味苦寒,苦入心而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宜补必以酸,宜下必以苦,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因患者是孕妇,故以黄芩易大黄,黄芩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苦寒相近,虽甚热大毒,必祛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逐瘀通腑。其中茵陈味苦微寒,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退黄,能使湿热从小便解;栀子苦寒清热除烦,清泻三焦,导湿热从小便去;三药合用则二便通调,湿热瘀随二便排泄,黄疸自然消除。方中茵陈、栀子、黄芩有清热利湿作用,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善能清热利湿,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黄芩以清热安胎为辅。茵陈五苓散以绵茵陈为君药。茵陈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气清芬,善于渗湿而利小便。臣以泽泻、白茯苓取其甘淡渗利之性,辅以君药,加强利水之功,且水散热亦消也。叶天士谓“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即乃此意。佐以炒白术健脾利湿,脾土实气行,则水湿化矣。 清·喻 昌:湿热郁蒸于内,必先燥其肺气,以故小水不行。五苓散开腠理,致津液,通血气,且有润燥之功,而合茵陈之辛凉,清理肺燥。肺金一润,其气清肃下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去矣。本方中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山药健脾祛湿。因湿热蕴阻,肝胆不和,疏泄失职,瘀血内生,故当辅以丹参化瘀。全方重在清热祛湿健脾化瘀,上药合用,补中有清,清中寓补,相辅相成,总之,本方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患者服此方14剂,复查IgG抗B效价下降明显,继续口服14剂治疗。
【思辨解惑】
[学生甲] 请教老师,本病的饮食调护是怎样的?
[老师]本病的饮食调护为嘱患者须忌食辛辣肥厚滋腻之品,早孕期宜清淡饮食,中期应适当增加高蛋白食物,多食时令果蔬,并注重情志舒畅。
[学生乙] 请教老师,本病的西医和中医治疗各有什么特色?
[老师] 西医和中医在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方面各有特色, 西医侧重新生儿期的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控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改善新生儿的预后;中医侧重轻症孕妇,能有效的改善孕妇的症状,降低孕妇血清抗体效价,明显优于西医,达到治病与安胎并举。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有其独到之处。
(陈翠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