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疗特色 > 重点专科 > 中医妇科 > 王俊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特色病案

中医妇科

验案三十七:自然流产1次、孕前调理

  王某某,女,31岁 ,因 “自然流产后4月未孕”于  2020年5月3日初诊 。            

  患者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LMP2020.4.18,平素月经规律,无诉其他不适,纳眠可,二便调。孕1产0自然流产1,未避孕,舌暗红苔白脉涩。

  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桂枝12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参20g    桃仁10g

  牡丹皮12g  栀子10g    柴胡12g    当归10g    白术10g

  薄荷6g     甘草3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检查:(1)查性激素六项;(2)妇科B超。

  二诊:2020年5月6日

  无诉不适。舌暗红苔薄黄脉涩。辅助检查:5月3号查性激素:P1.53ng/ml、E2 1154pg/ml。B超:内膜9mm,右卵泡39x30mm;今日B超:内膜10mm,左卵泡15x12mm、右卵泡39x30mm。

  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桂枝12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参20g    桃仁10g

  川楝子10g  柴胡12g   当归10g    延胡索10g  败酱草15g

  甘草3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三诊:2020年5月13日

  月经第10天,今日B超测子宫内膜11mm,右卵泡39x30mm,左卵泡已排,舌暗红苔白脉涩。

  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桂枝12g    茯苓10g    赤芍10g    丹参20g    桃仁10g

    牡丹皮12g   三棱10g    柴胡12g    当归10g   莪术10g

    败酱草15g   甘草3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西药:地屈孕酮片,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10天

  四诊:2020年5月24号

  lmp:5.18,量中,未净,今日B超:子宫内膜5mm,左卵泡11x10mm,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辩证:湿热夹瘀证

  治法:清热祛湿

  处方:

  中药:秦艽10g     防风12g     槟榔10g     桃仁10g    黄柏12g

  麸炒苍术10g 泽泻10g     当归10g     大黄炭10g  皂角刺6g

  颗粒剂,5剂,日1剂,分2次冲服。

  五诊:2020年5月31日

  月经第14天,B超子宫内膜8mm,左卵泡14x12mm,少许腹痛,舌淡红苔白沉细

  辩证: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

  处方:

  中药:仙茅10g    淫羊藿10g    丹参10g    牛膝10g    鸡血藤15g

  益母草15g    杜仲10g    续断1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白术10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六诊:2020年6月7日

  月经第21天,B超子宫内膜13mm,大卵泡已排,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辩证:湿热内结证

  治法:清热祛湿

  处方:

  中药:黄柏12g    薏苡仁10g  败酱草15g    大血藤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山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甘草3g

  黄芪10g    党参10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西药:地屈孕酮片,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10天

  七诊:2020年7月22日

  停经64天,少量阴道流血,无诉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6月18日:P>40.2ng/ml,E2 252pg/ml  HCG 119.7IU/L

  6月28日:P>40.0ng/ml ,E2 350pg/ml   HCG 9455IU/L 。今日B超:宫内孕囊7x8x5mm

  7月5日:P>40.2ng/ml ,E2 326pg/ml  HCG 45072IU/L

  7月22日:P38.88ng/ml ,E2 723pg/ml

  中医诊断:1.胎漏?2.异位妊娠待排

  证候诊断:脾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 1.先兆流产?2.异位妊娠待排

  治法:补肾健脾

  处方:

  中药: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莲子15g    山药15g

  白扁豆15g  砂仁5g     炙甘草10g    白芍15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八诊:2020年8月16日

  2020年7月29日,孕10周,P29.78ng/ml,E2 711pg/ml;2020年8月16日今日B超:宫内妊娠,单活胎,胎儿大小相当于12周4天。

  【按语】

  1.调经种子分周期

  月经周期的变化是气血由充盈到亏虚再到充盈的一个过程,也是阴阳相互转化的结局。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各期的特点如下:(1)行经期:血海有满而溢,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冲任气血暂虚。此期的“泻”是为了下一个周期的“藏”,故气血均以下行为顺。(2)经后期: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血不足为主。此期子宫藏而不泻,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此为“重阴”的阶段。(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温煦下,阴阳转化,当阳气足以蒸腾阴精,则出现氤氲之候(排卵)。(4)经前期:阳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已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又开始下一个月经周期。

  2.小产后活血为主,兼调和气血

  妇女经、带、胎、产、乳无不为气血所化、气血所养,故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而血贵周流,若血流阻滞或溢出脉外,则可形成瘀血,小产是使用药物强行将种植在宫腔的胚胎剥脱,容易损伤内膜及基底,且残留的组织物瘀积在体内也容易形成瘀血。《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三国志》指出“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至清代王清任创制了十几个有效的活血化瘀方,并提出“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瘀血之证包含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热灼血瘀、外伤致瘀、久病重病致瘀等病因。根据上述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辨证论治,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益气化瘀、祛瘀散寒等治法,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平和”,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另外,在使用活血化瘀之剂的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特征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阶段以指导用药。

  本例患者首诊时为小产后,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辨证论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了桂枝茯苓丸加减。四诊时,患者小产后第一次来月经,此时瘀血症状明显减轻,湿热明显,因此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五诊时患者为排卵期,本次月经周期指导受孕,因此予二仙汤温补肾阳,促进卵泡发育;六诊患者备孕中,调理脾胃,要为胚胎创造一个合适的土壤环境,因此健脾益气、清热祛湿并用;七诊已怀孕,健脾补肾安胎为主。

  【思辨解惑】

  [学生甲] 请教老师,月经周期疗法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老师] 女性疾病无外乎气血阴阳,女子以气血为本,气血调和则安,气血不和百病生,因此要辨气虚、气滞、血虚、血瘀;月经周期的变化,其实是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行经期气血充盈,阳气旺盛,此期应以疏泄为法,使气血向下流通;经后期阴血亏虚,需养阴血;经间期是由阴转阳的关键时期,要适当予以温阳以助力阳气的生长;经前期阳气旺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若无孕育则气血下行而出形成经血。

  [学生乙] 请教老师,孕期安胎应注意什么?

  [老师] 安胎最重要的是,补肾健脾,固气养血安胎防治流产,脾胃乃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大了,才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使气血充盈,胚胎稳固。



  (胡珊整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