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卢某某,女,25岁,因“月经过少1年”于2019年7月31日初诊。
患者平素月经30天1行,经期2-3天,经行量少,2-3天干净,色淡、质稀、夹杂黏液。带下量多,胸闷呕恶,倦怠乏力,纳呆,眠可,小便调,大便质黏。形体肥胖。G0.LMP:2019.7.12。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2019年7月24日性激素:FSH6.3 mIU/ml,LH6.12 mIU/ml, PRL13.99ng/ml,T0.4ng/ml,P2ug/L,E2 42pg/ml ,甲功:正常, AMH7.16ng/ml。
今日卵泡监测:子宫内膜6mm。男方精液检查正常。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
辨证:痰湿阻滞证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处方:
中药:姜半夏12g 大枣10g 党参10g 炒白术30g 生姜3g
炙甘草6g 陈皮10g 茯苓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二诊:2019年9月25日
LMP2019.9.25月经第一天,月经量少,色淡红,无痛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辨证:痰湿阻滞兼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小茴香 12g 川芎12g 赤芍10g 干姜6g 桂枝12g
当归10g 五灵脂包煎10g 没药12g 蒲黄包煎1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炙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三诊:2019年11月3日
月经第四天, 量较前明显增多,色淡红。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辨证:痰湿阻滞证
处方:
中药:姜半夏12g 大枣10g 党参10g 炒白术30g 生姜3g
炙甘草6g 陈皮10g 茯苓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病案二:
杨某某,女,37岁,因“月经量少1年” 于2019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近一年月经量少,色淡而夹黏液,点滴即净。既往月经3天/60天,量少,色红,无痛经,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倦怠乏力,纳眠可,二便调。带下量多黏腻。LMP2019.5.7。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濡。
辅助检查:2018年9月7日AMH 1.91ng/ml。LH7.77IU/L,FSH 3.81IU/L。抗心磷脂抗体(+)。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
辨证:痰湿证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处方:
中药:半夏15g 橘红 15g 苍术15g 香附10g 陈皮10g
神曲10g 甘草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二诊:2019年7月6日
月经第一天,量少,色淡夹黏液,倦怠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辨证:痰湿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 温经通络
处方:
中药:小茴香 12g 川芎12g 赤芍10g 干姜6g 桂枝12g
当归10g 五灵脂10g 没药12g 蒲黄1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炙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三诊: 2019年7月11日
本次月经结束,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色淡红,倦怠乏力,纳眠可,二便调。带下量多黏腻。
辨证:痰湿证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处方:
中药:半夏15g 橘红 15g 苍术15g 香附10g 陈皮10g
神曲10g 甘草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按语】
两名患者均为月经过少患者。患者均体型肥胖,辨证属于痰湿证,治法以化痰燥湿活血调经为主。
月经过少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称“经水少”,认为其病机为“亡其津液”。明代万全《万氏女科》结合体质虚实,提出“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
本病患者多素食肥腻之品,形体肥胖,经血色淡、质稀、夹杂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胸闷呕恶,倦怠乏力,纳呆,眠可,小便调,大便质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证属痰湿阻滞证。
痰湿是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痰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痰湿性黏腻,可困阻气机; 痰性流动,变化多端。痰湿阻络,与血相搏,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盈,故经行量少,色淡而夹黏液。痰湿内阻,中阳不振,则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倦怠乏力。带脉受损, 则带下量多黏腻。
六君子汤治证以脾虚为本,痰阻为标。李中梓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张介宾亦说:“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方中用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虚,健脾助运以复脾虚之本,杜生源之源,且重用白术,较之原方四药等量则健脾助运,燥湿化痰之力益胜。半夏辛温而燥,为化湿痰之要药,并善降逆以和胃止呕,《药性论》云其“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陈皮亦辛温苦燥之品,既可调理气机以除胸脘之痞,又能和胃止呕以降胃气之逆,还能燥湿化痰以消湿聚之痰,其行气之功亦有助于化痰,所谓“气顺则痰消”是也。二药合用,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之功相得益彰,故相须以除痰阻之标。加生姜、大枣,协四君可助益脾,伍夏、陈而能和胃。综观本方药物,在甘温益气而不碍邪,行气化滞而不伤正,使脾气充而运化复健,湿浊去而痰滞渐消。
本方配伍特点为:以益气健脾之品配伍燥湿化痰之药,补泻兼施,标本并治。且甘温补脾,助运化之功,可杜生痰之源;燥湿化痰,除中焦之湿,又能助脾运之复,二者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本方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陈皮、半夏之性虽较温燥,但又非峻猛攻逐之品,补中寓消,补而不滞。
苍附导痰丸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合为“二陈”,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南星燥湿化痰,神曲消食和胃;香附、枳壳、川芎理气行滞;又以滑石清热,渗湿,逐瘀血;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燥湿健脾,行气消痰,使痰湿消除,则经量可调。
少腹逐瘀汤可活血化瘀、温经通经。方用小茴香、桂枝、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没药、川楝子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气血活畅则经血自通。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理气化痰,方选苍附导痰丸;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病案1患者脾虚湿盛,予六君子汤加减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益气而不碍邪,行气化滞而不伤正。病案2患者痰湿壅盛,予苍附导痰丸以燥湿健脾,行气消痰,效果明显。
两患者二诊时,均正逢月经来潮,痰湿阻络,与血相搏,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盈,故经行量少,色淡而夹黏液。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经。
总之,王俊玲教授善于中医辨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根据同种病证患者不同症状表现,患者处在月经不同时期而调整用药,药效显著。
【思辨解惑】
[学生甲] 月经过少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老师]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虽有血虚、肾虚、血瘀、痰湿之不同,临床上以肾虚为主。肾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致胞脉空虚,血海不盈,发为本病。虚多实少,治法重在濡养精血。即使是瘀滞亦多属气血有伤,不可过投攻破之品,以免损伤气血。使用活血逐瘀之药,亦应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
[学生乙] 月经过少病的辨病要点是什么?
[老师] 月经过少,应从色、质及有无腹痛辨虚实。一般色淡、质稀,腹不胀不痛者为虚;色紫黯夹小血块,腹痛拒按者为血振;色淡红,质黏如痰如涕者,属痰湿。经量逐渐减少者多属虚,突然减少者多属实。并应注意结合既往史、全身证候及妇科检査、辅助检査综合分析。
(王双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