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疗特色 > 重点专科 > 中医妇科 > 王俊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特色病案

中医妇科

验案二十五:月经后期

  莫某某,女,31岁,因“月经稀发半年”于2019年9月19日初诊。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月经周期延长,现经期7天,周期40-50天,量中,有血块,痛经(+)。患者神疲肢倦,纳差,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孕2产1,既往顺产1男婴,体健。LMP2019.9.5,PMP2019.7.25。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辅助检查:2018年B超示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9-19 B超示:子宫内膜B5.2mm。双侧卵巢呈多囊样改变。

  中医诊断:1、月经后期 2、痛经

  辨证:脾虚湿盛兼血瘀

  西医诊断:1、 异常子宫出血 2、痛经

  治法: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党参 10g   麸炒白术 10g    茯苓 15g  姜半夏 6g   陈皮 10g

      炒苍术 15g  炒薏苡仁10g  炒白扁豆 10g 益母草 10g丹参10g

  川牛膝 10g   炙甘草 6g

  颗粒剂 ,7剂 ,日1剂,分2次冲服。

  二诊:2019年10月10日

  患者诉服药后精神较好,月经来潮无明显腹痛及血块,神疲乏力,饭后腹胀,嗳气,大便稀溏,日1次。LMP2019.10.6。舌淡红苔白腻脉细。

  诊断、辨证同前。

  处方:

  中药:党参 10g  茯苓 15g  麸炒白术 15g  桔梗 10g     陈皮 10g 

  莲子 10g  山药 15g  炒白扁豆 10g  炒薏苡仁 20g 砂仁 12g 

  炙甘草 9g

  颗粒剂,7剂,日1剂 ,分2次冲服。

  【按语】

  患者,女,31岁,因“月经稀发半年”来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经期延长,周期40-50天,量中,有血块,痛经(+)。患者神疲肢倦,纳差,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辩证脾虚湿盛兼血瘀。脾主中气而统血,中气虚弱,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源,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后期,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运化失职,纳差便溏。

  月经后期首见于《金匮要略》,称“至期不来”。月经后期的分为虚证与实证,虚证多见肾虚、血虚、虚寒等,实证多见血寒、气滞等。虚者可因精血不足,冲任不充盛,血海不能及时满泻而致月经后期;实者因血行不畅、冲任不通,血海不能如期满盈,导致月经后期。辨证时应根据月经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脉辨证。治疗时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调整月经周期。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考虑患者为脾虚湿盛兼瘀血,方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方中党参具有健脾益肺、 补血、补中益气的功效,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山药具有健脾和胃、滋养强壮、助消化、止泻的功效;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与山药、白术、党参联合使用对脾虚泄泻的疗效突出。白扁豆、薏苡仁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清热排脓的功效;莲子肉、桔梗健脾养心、祛痰排脓、补肾涩精、利水行气;砂仁和胃醒脾,甘草调和诸药。并加入苍术加强祛湿,加入丹参、益母草、牛膝以活血化瘀,以达到补气健脾,活血通经的作用。二诊中患者月经如期而至,瘀血较前减轻,予去丹参、益母草等活血药,患者脾虚虚弱症状仍显著,并加入山药、砂仁以顾护胃气。

  【思辨解惑】

  [学生甲] 临床上,治疗月经后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老师] 对月经后期的治疗,需要辨病病证相结合,有证辨证,无证辨病,比如这个患者神疲肢倦,纳差,大便稀溏。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辨证为脾虚湿盛兼血瘀,治疗就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如果这个患者除了月经后期之外,没有其他不适,我们就要结合患者的月经周期、量、色、质进行辨证。治疗时还要结合月经周期疗法。



  (黄素宁整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