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李某某,女,40岁 ,因“月经量增多半年” 于2019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自觉疲倦乏力,夜间睡眠欠佳,小腿发冷,大便稀溏,日2次,纳可,小便可。既往有清宫史。孕2产1。LMP2019.11.5,5天净,量多,第2天量最多,日用6-7片卫生巾,全湿透,色淡,质稀,偶有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月经过多
辨证:气虚证
西医诊断: 月经异常
治法:补气健脾
处方:
中药:黄芪 30g 党参 20g 炒白术 20g 炙甘草 10g 茯神 10g
升麻 10g 茯苓 20g 益母草30g 续断20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二诊:2019年12月12日
患者诉月经量较前减少,第2天量最多,日用3-4片卫生巾,未完全湿透,5天净。仍有神疲,大便稀溏,日2-3次,寐差,多梦。LMP2019.12.6。
诊断、辨证同前。
处方:
中药:黄芪 30g 党参20g 炒白术 20g 炙甘草 10g 茯神 10g
升麻 10g 茯苓 20g 续断20g 山药20g 酸枣仁20g
颗粒剂,7剂,日1剂,分2次冲服。
【按语】
患者,女,40岁,因“月经量过多半年 ”来诊,近半年来量多,第2天量最多,日用6-7片卫生巾,全湿透,色淡,质稀,偶有血块。自觉疲倦乏力,夜间睡眠欠佳,小腿发冷,大便稀溏,日2次,纳可,小便可。辩证气虚证。大便质稀,脾虚夹湿。患者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脾肾双亏,则见小腿发冷、大便稀溏。患者现为气虚证,故选方举元煎。
月经过多首见于《金匮要略》指出“月水来过多”的记载。《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认为“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患者若因各种原因损伤脾气,导致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行量多。久之可使气血俱虚,又可导致心脾两虚、或脾及肾,致脾肾两虚[1]。气虚则可致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固摄,则可见经量过多,气属阳,气不足不能化血为赤,则经色偏淡,质地较稀,气虚致中阳不振,可见神疲懒言,一派气虚之象。
举元煎出白《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该药方为益气补血类药物,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可补中益气,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可升阳举陷,诸药共奏补气升阳、固脱摄血的功效。王俊玲老师考虑气为血帅,血为其母,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速固。患者气虚表现明显,气虚致血虚,故用举元煎补气升阳,以达到气血调和。患者经行夹血块,为气虚则血滞、离经妄行,予益母草以化瘀止血,患者大便稀溏、小腿发冷,为脾肾两虚,予续断以温补脾肾、固冲止血。患者寐差,予茯神以养心安神。二诊,患者月经量多较前明显好转,无血块,仍有大便稀溏、寐差,去益母草,加山药以补肾健脾,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助眠。
【思辨解惑】
[学生甲]请教老师,临床上如何选用补气药?
[老师]补气是较为笼统的功效,在临床用药上可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及补元气。脾气虚多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体倦神疲,面色萎黄或脏器下垂,血失统摄等。肺气虚可表现为呼吸无力,声音低微或者表虚自汗,容易感受外邪等。心气虚常见心悸、失眠。肾气虚可见肾气不固所致尿频、遗尿或者滑精、带下、虚喘等。
我们书本上学的补气药基本都有补脾气的作用,其中绝大多数补气药在补脾气的同时,也可以补肺气,如黄芪、山药,人参等参类药都可以脾肺双补,而甘味明显的补气药,如甘草、大枣、蜂蜜、饴糖、扁豆等,只能补脾气。补心气的中药较少,如人参、甘草等。补肾气的也不多,主要是人参、西洋参和山药。
举元煎中黄芪、党参、白术及炙甘草都是较常用的补气药。举例黄芪,其主要作用于脾肺两脏,黄芪补脾气一个最大的特性是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如脾气虚兼有中气下陷最合适。黄芪补肺气的基础上,另一特性是益卫固表,如肌表不固、自汗不止等可以选用。我例举黄芪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不单只是记住它们的功效,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记住它们各自的特性,在遣方用药上就更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黄素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