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进入关怀版
背景图
首页 > 医疗特色 > 重点专科 > 中医妇科 > 王俊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特色病案

中医妇科

验案四十:盆腔炎性疾病

  赵某某,女 ,48岁,因“小腹隐痛反复10年”于2020年12月2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周期28天,经期3天,月经量少, LMP:2020.11.17,G3P1A2,2次人工流产史。现时有少腹刺痛,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溏。体格检查:妇检:外阴白斑,宫颈光滑,摇摆痛,子宫前位,常大,双侧附件区伴轻压痛,舌暗红苔白脉弦。

  辅助检查:CA125  3.3U/ml。2020年12月2日彩超示:子宫、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中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2、月经过少

  中医辩证:寒湿瘀结证

  西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  2、异常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

  中药:小茴香 12g  川芎 12g   败酱草 15g  大血藤 15g   桂枝 12g

  当归 10g   五灵脂 10g  没药 12g   蒲黄 10g    延胡索 10g

  川楝子 10g   甘草 3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2020年12月9日      

  患者自诉服药后腹痛消失,大便成形,睡眠好转。

  辩证:寒湿瘀结证

  治法: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

  中药:小茴香 12g  川芎 12g    败酱草 15g  大血藤15g  桂枝 12g

  当归 10g    五灵脂 10g  没药 12g    蒲黄 10g    延胡索 10g

  川楝子 10g  甘草 3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按语】

  腹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因颇多,其鉴别诊断更为重要。妇人腹痛见于多种妇科疾病,现代医学现多将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异位妊娠、盆腔瘀血综合征等妇科疾病与妇人腹痛加以联系。患者现小腹隐痛,子宫颈举摆痛,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CA125正常,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包块声像,符合盆腔炎性疾病的最低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轻者无症状或仅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重者有发热或伴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直接蔓延。

  而西医对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的治疗以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为原则。若对应治疗仅采用大剂量、长疗程抗菌药物,会进一步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后期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药物不能达到病灶产生充分疗效,一旦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联合宫腔操作、性卫生不良等诱因,会引起一系列盆腔炎症。若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黏连、增生或瘢痕形成。                                                                                                                                                                                                                                   

  从中医角度来讲,妇人腹痛病因多与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等有关,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及冲任受损。《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论治妇人痛证,从肾、肝、脾三脏理论辨证。祖国医学并无慢性盆腔炎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带下”、“不孕”、“症瘕”等疾病范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机在气血失和、经络受阻,临床治疗中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方法进行治疗。盆腔炎病初发时,湿热之邪与血气相博,蕴蒸不解,呈急性炎症反应。早期多偏向于实证。若日久不愈,则身体虚弱,邪盛正虚,或湿邪遏伏,正气不能达邪而结聚不化,呈盆腔炎的后遗症反应。以气虚血实为主,或虚实错杂以虚为主。

  在盆腔炎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注重治病求本,临证审因辨证论治,本患者少腹刺痛,舌质暗红,大便溏,辩证为寒湿瘀结证,采用中医典籍《医林改错》中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达到活血祛瘀,温经散寒效果。该方剂中有川芎、当归、生蒲黄等几类药材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延胡索、川楝子在活血理气的基础上兼具止痛功效,能够缓解患者腹痛症状。本患者舌质暗红,王俊玲教授用败酱草、大血藤药对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桂枝温通经络,全方通过合理的配伍达到了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思辨解惑】

  [学生甲]请教老师,盆腔炎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老师]盆腔炎病的炎症反应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急性期可伴有发热不适,以发热、癥瘕、邪陷正衰三个阶段进行论治,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注意兼证的治疗。而盆腔炎病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特殊的有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因盆腔炎后遗症的病程长,缠绵难愈,若见气血耗伤,正气不足而虚实错杂者,应予以扶正祛邪,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禹东慧整理)

  癥瘕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刘某某,女,46岁,因“经行腹痛3年”于2020年6月11日初诊。

  患者剖宫产后7年,平素月经周期规律,28天1次,量中等,5天干净,痛经明显,孕3产1,LMP:2020.5.26,寐差,多梦,二便正常。舌暗红苔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2020年6月5日B超提示:下腹部腹壁切口疤痕处皮下低回声结节,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可能性大。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湿热兼血瘀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清热利湿兼化瘀散结

  处方:

  中药:

  (1)平时口服中药: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薏苡仁30g   浙贝10g  玄参10g

  茯苓10g     蒲黄12g     没药12g     泽泻10g  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经期口服中药:

  小茴香10g  川芎12g     炮姜6g     桂枝12g  当归10g     

  蒲黄6g     川楝子6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柴胡12g     

  丹参10g   炙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二诊:2020年7月9日  

  诉服药后包块局部疼痛很快缓解,近期过食辛辣,又有局部微痛,要求继续巩固治疗,LMP:2020.6.18,纳眠可,二便调。诉既往经前10+天开始腹痛,诉腹痛难忍,影响睡眠,现无腹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

  辨证:湿热兼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兼活血化瘀

  处方:

  中药:

  (1)现在口服中药:

  小茴香10g   川芎12g    炮姜6g    桂枝12g   当归10g   

  蒲黄10g     川楝子6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柴胡12g   

  丹参10g    炙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经后口服中药: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薏苡仁30g  浙贝20g   玄参10g      

  茯苓10g      蒲黄12g    没药20g    泽泻10g   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按语】:

  患者,刘某某,女,因“经行腹痛3年”就诊,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诊断:痛经,考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属于妇科中常见的一种侵袭性疾病,且多伴有易复发、部位发病、盆腔内种植等近似恶性肿瘤的特点[1]。据报道,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可达25%[2]。15-49岁的女性中内异症年发病率为0.1%,急性盆腔痛者超过33%伴发内异症,慢性盆腔痛女性流行病学研究 结果异质性较大,从2%-74%不等[3].在临床妇科中被视为疑难疾病,目前主要以西药或者手术等治疗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大、耐受性弱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中医认为:本病与妇女的生理特点有关,就冲任胞宫的藏泄而言,经期及产褥期处于泄而不藏的特殊时期,冲任胞宫溢泄之血,总以排出排尽为顺,当此之时,若感受外邪(尤其是寒邪),正邪搏结,或内伤七情,气机郁结,或劳伤经脉,气血不和或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冲任损伤,都有可能影响胞宫的泄溢功能,使离经之血停蓄体内成为瘀血。宫内手术不当或剖腹产手术也可造成医源性瘀血内停而发病。血瘀于内,新血不得归经,还会造成新的出血,瘀血内蓄,气机郁滞,则血行更为不利,瘀血更无可化之机,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停蓄日久,其中的津液成分可化为痰水,而局部气滞,津液不能布化,也可凝聚成湿成痰,瘀血气滞,痰湿之间恶性循环,终致胶结不解,形成癥瘕包块。瘀血停蓄是其病理基础,而气机瘀滞,痰湿继生,癥瘕形成,又是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王俊玲主任对本病的治疗不仅抓住瘀血内停,气机瘀滞,而且重视痰湿,胶结不解,渐成癥瘕的病机特点,在临床非经期的治疗中,将祛痰利湿与活血化瘀同等重视。在经期的治疗中,注重活化攻破,调经止痛。通过周期疗法,患者气机得畅,疼痛快速缓解。其中本案中点睛之笔:使用龙骨,牡蛎,薏苡仁,浙贝,玄参,均具有消除包块的作用。如龙骨在《本经》中:"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汤液本草》中载牡蛎,曰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浙贝亦具备软坚散结作用。再如《本草正义》中认为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本经》认为玄参可消腹中寒热积聚,治疗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助消散结块的作用。诸药合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活血化瘀利水和靶点药物相结合,临床得到较好的疗效。

  【思辨解惑】

  [学生甲] 请教老师:在本病案的治疗中,治疗效果非常好,患者十几年的经前腹痛一剂药就明显缓解,用药上化瘀利水,软解散结同时使用,这种方法可否使用于身体其他包块性疾病,比如,乳腺包块,甲状腺包块等?

  [老师] 这种用药思路可用于身体其他包块性疾病的治疗,但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于包块性疾病,明显兼有其他表现者,应佐以相应的药物,如兼有气滞,寒凝,肾虚,气虚,热郁。应佐以散寒,理气,渗湿,化痰,清热,益气,补肾,疏肝等药物,要活学活用。对于无明显寒热虚实表现者,可参照本治疗方法。在本病的治疗中,结合癥瘕病机及患者舌脉症状,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同时,重视利水祛湿,配合利水祛湿。其中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薏苡仁30g、 浙贝30g、 玄参30g常用于包块性疾病的软坚散结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地屈孕酮联合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 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9):56-58

  [2] Saavalainen L,Tikka T,But A,et al.Trends in the incidence rate,type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ly verified endometriosis-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Acta Obstet Gyencol Scand,2018,97(1):59-67.

  [3] 李霞,袁航,黄文倩,等.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杂志,2018,34(11):1243-1246



  (滕辉整理)


附件: